一种光亮电刷镀镀银液配方及工艺方法
现有的国内电力系统运行设备正朝着高压、高频、大功率、大电流、智能化和长寿命方向发展,基于纯铜材料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环境适应性,铜排在大型电力设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是不可或缺的导流材料。电力设备中应用的工业铜基材料,裸露于空气中表面极易氧化,其氧化物严重影响铜基材料的导电性能。电力设备中的铜排、铜板及铜母线等为防止接触面氧化,导流接头、接线柱、设备线夹、刀闸触头等工件都进行了银或锡等金属镀层修饰,但是随着设备长时间运行,工件表面会受到外界腐蚀和污染,镀层会逐渐被氧化消失,从而造成工件连接部位接触电阻变大,出现工件过热现象导致电力系统运行设备出现故障。当前,国家电网公司常态化的开展设备状态检修,供电设备严格执行设备状态评价导则和设备状态检修导则,各省、市公司对运行设备各项指标考核越来越严,对设备运维的质量要求也逐年增高。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运营设备的加工维修成本在不断的上涨,其可修复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应用成本。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延长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运用表面技术对电力大型设备进行修复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其中铜基材料表面的电刷镀技术是表面技术中对电力设备进行修复的最简单、方便的技术之一,它是指运用刷镀的技术,通过电化学的方法使金属在仪器表面沉积形成新的保护层来修复设备,是设备继续正常使用的技术。每年导流接头、接线柱、设备线夹、刀闸触头过热故障,约占到运行设备故障的20%,高温、高负荷期间几乎达到80%,而此时又是供电最紧张时期,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超过各类设备节点控制温度必需停电检修。因此,有必要将电刷镀技术引用到供电设备导流接头、接线柱、设备线夹、刀闸触头表面防护的修复中,降低设备因表面氧化接触电阻增大,致使设备发热对运行设备的损害。现有的电刷镀镀银技术中,一方面刷镀工序较多,包括除杂、电净、活化、预镀、陈化等步骤,由于工序较多需要准备多种设备和药剂,不利于电力设备修复工作的现场开展。另一方面,传统的电刷镀镀银液体系的适应温度较低,操作温度超过30℃时镀液容易变浑浊、沉淀,获得的镀层外观呈现雾状、灰斑、针孔、麻点,或者纯在镀液的保存时间短,刷镀工艺较复杂工业化难度较大等问题。
华炬新产品研究所技术咨询委员会科研人员现推荐一项一种光亮电刷镀镀银液配方及工艺方法,该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 该技术所提供的光亮电刷镀镀银液,采用丁二酰亚胺作为主配位剂、亚硫酸铵做为辅助配位剂与镀液中的银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稳定剂氨水、抗氧化剂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晶粒细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和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复配使得电刷镀镀层外观均匀致密、光亮,无起皮、鼓泡、斑点等缺陷。(2) 该技术所提供的铜基材料表面电刷镀银的方法,可得到结合较强的银镀层,而且镀银工艺规范、操作易行,电刷镀次数为5-15次,在保证镀层厚度(大于20微米)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由于长时间带电刷镀带来的镀层变色问题。 (3) 该技术的光亮镀银液的原料来源广泛,在为期8个月的测试期中镀液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现将该一种光亮电刷镀镀银液配方及工艺方法及技术方案及实施例介绍如下供研究交流参考:(841133 135545)